文庙照片解说

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,而且是由古及今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唯一未曾中断的国家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核心的孔子儒家学说,对世界的影响与中国的历史地位是一致的。孔子成为世界上地位显著的文化名人,他的思想则成为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
孔子思想博大精深。他哲学伦理中的“仁”、“孝”、“礼”、“义”、“信”,政治理想中的“天下大同”,教育思想中的“有教无类”、“因材施教”,以及重视“德”、“智”等思想精华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。

集古大成
公元前484年,孔子回到鲁国,被尊为“国老”。孔子仍关心国事,勤奋自勉,虽年老古稀,仍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”,致力于教学和整理古代文献。

周游列国
孔子五十五岁时为了推行自己“仁政德治”的政治主张,寻求治国平天下的机会,开始周游列国游说诸侯。他前后十四年在七个诸侯国之间奔波,孔子历经磨难却壮志难酬,六十八岁时又回到了鲁国。

为官治国
孔子面对礼崩越乐坏、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,以匡扶天下为己任,提倡仁政德治,力图重整秩序。他为官四年,政绩卓越,鲁国大治。

万世师表
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,从汉代起,历代王朝都把它奉为正统思想。不仅给了孔子生前未曾意料的殊荣,一直追谥加封为“大成至圣先师”,奉为“万世师表”,并在全国各地修建庙宇,而且泽及后裔、弟子以及为阐述、发展其思想有过贡献的后儒代表人物,一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文化史自始至终贯穿着尊孔崇儒的内容。

天命观
春秋时期,人们仍然认为天主宰着一切,支配着人类的命运,鬼神也可以祸福人类。但孔子重人道,轻天道,对天有自然主义色彩,对命运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,敢于同命运抗争,对鬼神敬而远之。

世界观
孔子的世界观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,但他认为世界是发展变化的,承认客观存在,适应客观规律,已具有朴素唯物辩证的成分。

方法论
孔子主张执两用中,提倡和而不同,这种中庸之道的方法论,是孔子在研究历史和实践观察中,以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,经过多方面的对事物发展变化基本原因的分析结合得出的,被毛泽东称为“一大发现”,“一大功绩”。

认识论
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,也就是认识的来源问题,孔子虽然说“生而知之者上也”,但他从未推许过谁生而知之,也不承认自己生而知之,而是主张通过不断地学习去掌握知识。

政治思想
春秋时期,社会激烈动荡,权臣僭越,国人暴动,列国兼并,夷狄交侵。为消除纷乱,重整秩序,使社会按照以“仁”为内容、以“礼”为形式的轨道运行,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、政治主张以及政治家修养。

政治主张
孔子维护宗法特权,同时兼顾人民的利益,想改变社会现状,但不愿去进行武王那样的革命,而是希望统治阶级“克己复礼”、“道之以德”、“齐之以礼”,实行仁政、德治。

政治家修养
实行仁政德治,实现天下大同,关键是治理国家的人。政治家必须以德修身,行为中正,坚持原则,选举贤能,多才多艺,勤政廉洁。

伦理思想
孔子十分重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,为创造秩序而和谐的社会,他创立了以“仁”为纲的完整的伦理学说。

哲学思想
与现代哲学相比,孔子的哲学思想要朴素得多,形成以“仁”为标志的人本哲学思想体系。与同时代人相比,孔子的思想要先进得多。


忠是对人竭心尽力诚实负责的态度,也包括对君主的态度,但孔子主张“君使臣以礼,臣事君以忠”,阻止君主的错误,抛弃昏君,推翻暴君,与后世的“君为臣纲”是有很大差别的。


奴隶社会靠血缘关系维护统治,孝既是人伦道德,也是政治道德,进入封建社会后,孝主要是人伦道德。孔子的孝不仅提倡尊敬顺从父母,也提倡对父母的错误言行进行劝谏,这与后世的“父为子纲”是有很大差别的。


信就是诚实无欺,它不仅是交友之道,也是治国之道,一个正直的人必须忠信,言而有信,但守信要有原则,只遵守合乎道义的信。


“义者,宜也”,本来是表示合理性,经孔子阐释,义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道德准则,人们以义为中心,唯义是从,见义勇为,但孔子并没有将义与利绝对化,而是要求人们“见利思义”,“义然后取”。


恕是推己及人、人己同意的情操。人们在立身处世时,自己想做到的事情也使别人做得到,自己不做的事情不要加在别人身上。


孔子提倡“礼让为国”,“温良恭俭让”,就是教人在功、名、权利上先人后己,在职责、义务上先己后人。


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,一是自己容貌举止的庄重严肃,一是对别人的谦虚和顺,它是孔子极力提倡的伦理道德之一,与温、良、俭、让被后人称为“五德”。


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,一是对工作、事业的严肃认真,一是对人真心诚意。执事敬,事思敬,恐怕是我国最早的职业道德理论。敬父母、敬上级、敬朋友,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原则。 

教育思想
为了实现仁政德治的理想,培养德才兼备的政治人才,孔子提倡有教无类,首创私学,一生诲人不倦,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,创造了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方式,形成了完整的教育理论。

教育目的
孔子主张仁政、德治,创办私学的目的,就是培养推行仁政、德治的政治人才,通过培养“上事君以忠,下使民以惠”的贤臣去实现“小康”社会,创造“天下为公”的“大同”世界。

教育内容
孔子要培养能实行仁政德治的人才,非常重视人品的内在素质和治世才干,教育以德为重,德、智、体、乐、美全面发展。

教育方法
孔子因材施教,教学相长,循循善诱,举一反三,不悱不发,创造了一系列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。

学习方法
孔子学无常师,敏而好学,发愤忘食,一生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,总结了每事问、温故知新、学思结合、举一反三、不耻下问等学习方法。

中外领导参观孔庙、孔府、孔林
随着孔子思想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,每年都有大批国外领导及友人来到孔子家乡——曲阜参观游览、开展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,进一步扩大孔子思想对世界的影响。

欧美国家
中国和西方的陆路交通远在汉朝就已开始,但西方正式接触和着手研究孔子思想却只有几百年的历史。最早是葡萄牙和意大利,其主要途径是来华传教士的译作、著述和宣传。在欧洲受孔子思想影响最大的是法国,对其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。英语国家对孔子思想最初很冷漠,后因殖民扩张的需要研究孔子,现在则因国际形势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对孔子的研究。

东南亚 大洋洲
明末以后,随着大批中国移民谋生海外,南洋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地,孔子思想进一步传入马来半岛、印度尼西亚、菲律宾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。由于新加坡全国人口中大半为华裔,以及政府对儒学的重视,孔子思想的影响最大。

越南
孔子思想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末就传入越南,极大地影响了越南民族文化的发展,成为越南传统文化思想渊源之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
日本
孔子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以新罗人王仁渡海献《论语》为开端,约有1700年的历史,对日本的道德观、教育观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。

朝鲜
孔子思想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和影响长达两千年,对朝鲜半岛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。

结束语
当今世界进入全球化、信息化时代,和平、文明、繁荣、进步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期盼。孔子提倡的塑造理想人格、构建理想社会模式的思想日益获得全社会的尊重和关注。孔子,一个光辉的名字,震烁寰宇,永垂青史。